http://www.caizhivip.com

上市公司眼中的股权投资:好企业家未必是好投

摘要:在下午的分会场三中,投资家网、简为投资副总裁徐景元、集泰股份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吴珈宜、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美盈森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黄琳、麦捷科技副总经理王磊、英博超算(中兴通讯一级子公司)总经理田锋、慧聪集团副总裁洪超然围绕“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之道”圆桌议题,展开精彩讨论。

2019年7月25日-26日,由投资家网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港投资促进中心、金麦粒联合主办,深圳市企业战略并购促进会、看财经、财经锐眼、并购菁英汇协办,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学术支持,喔图云摄影提供视频直播的“投资家网·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资本破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500+投资同行、50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GP与LP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在下午的分会场三中,投资家网、简为投资副总裁徐景元、集泰股份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吴珈宜、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美盈森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黄琳、麦捷科技副总经理王磊、英博超算(中兴通讯一级子公司)总经理田锋、慧聪集团副总裁洪超然围绕“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之道”圆桌议题,展开精彩讨论。

 

 

以下为“投资家网·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圆桌论坛实录:

 

投资家网、简为投资副总裁徐景元

 

徐景元:非常荣幸能主持这场圆桌论坛。这一场我们请来产业界的重量级嘉宾,大家都是上市公司背景。接下来一起探讨一下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之道。

首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自己的公司。

 

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

 

郑贤玲:我是郑贤玲,原来也是做投资的,后来因为上市公司也要从资本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我就被请过来,现在在中集集团做总裁战略顾问。

 

美盈森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黄琳

 

黄琳:我是来自美盈森公司的黄琳,美盈森是做环保包装的一家企业,2009年上市以来一直致力于产业创新。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模式上,不断致力于创新,希望通过创新为下游客户市场创造价值,也能为公司创造利润。

 

集泰股份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吴珈宜

 

吴珈宜:我叫吴珈宜,来自集泰股份,是副总经理兼董秘。我们是2017年上市的新上市公司,很高兴跟中集集团的郑总有机会在这里相见,中集集团是我们的大客户,我们公司是做集装箱密封胶起家,世界上每两支集装箱里就有一支里面用的是我们公司的密封胶。

 

一 上市公司眼中的股权投资

 

徐景元:我们这场嘉宾主要来自于上市公司直接跟投资相关的部门。我想问下各位,目前上市公司的投资思路是什么,和股权投资基金在投资上会有什么区别?

 

郑贤玲:上市公司确实跟一般的投资公司会有一些区别,上市公司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主要关注三个重点:

第一,提升主业核心能力,一方面自身在主业核心能力上持续投入,另一方面也放眼全球,投资与主业相关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比如中集在能源方面的高压、低温储运技术,我们在物流业务方面会关注物联网和大数据;

第二,时代在变化,所有的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还需要投资一些与主业周期对冲的业务,比如我们会从天然气业务延伸至代表未来的氢能业务;

第三,还会关注从原有业务衍生出的一些新业务,比如多式联运、模块化房屋等。

 

黄琳:关于投资并购方面,美盈森上市以来做过两单并购,这两单并购里,体会比较多。这些体会里,是值得跟大家做一些分享的。

 

美盈森一直以来都是聚焦主业布局。围绕包装产业,包装也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而且是刚性需求的产业。大家一直以来一听到包装好像觉得技术含量各方面不是特别吸引人。一直在说风口,但这十年来我也没有感受到风口吹到我们这块。

 

我觉得,做并购一定不要着急,需要耐心,有时候做并购特别是前期时,跟标的接洽了解过程中,除了通过常规的尽调,时间也是很好的工具,通过时间验证标的是否能经得住市场的各种考验,一些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暴露出来,所以一定不能着急。这两年我们产业,我们一直寻找机会,有价值的才会下手。

 

我们把并购投资的方式也做了一些改变,前两单都是收购股权。后来觉得包装产业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借助于互联网行业、科技行业的嫁接,对这个行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我们会围绕这种科技行业,如何通过科技行业助力于传统企业的发展,可能会照这个方向去找一些标的。这类标的会以投资为主,投资之后借助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来助力于标的企业的发展。标的企业可以单独上市或者最后通过上市公司退出也可以。

 

王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本人的从业经历,在并购投资领域做了8年,7年在上市公司,1年在并购基金,因此对上市公司投资以及股权投资基金都比较熟悉。我来到麦捷科技,是因为我们并购基金并购了麦捷科技的控股权,因此我重新进入上市公司来做投资。

 

上市公司来做并购投资以及一个财务投资机构来做并购投资,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我认为有区别,但更多的是共性。所谓投资就是要发现价值,培养价值,最后兑现价值,这一点对于上市公司和财务投资者都是一致的。

 

另外上市公司和财务投资者应该互相学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上市公司或者实业公司的优势在于深耕某一个行业,对于技术、实业非常了解,长期在某个行业耕耘。作为一个好的财务投资者也需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聚焦在一个行业里长期研究、摸索,才能真正发现这个行业的规律,找到好标的。

 

对于实业上市公司而言,也应该像财务投资者学习。财务投资者,是非常开放的。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实业公司、上市公司而言,我认为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实业公司更多是由创始人从小到大自己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往往对资本市场并不太熟悉,甚至有些公司相对资本市场比较封闭。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实业公司应该向生命体一样,打开公司的边界,不断与资本市场交流,并且通过并购以及投资手段跟资本市场进行合作,与资本市场进行一个新陈代谢的动作,不断吸收好资产进来,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态圈。

 

田锋:我从两方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第一,我在中兴通讯2015、2016年时,在珠海并购一家车厂。那时候我们出发点是并购一个比较传统的产业,估值也不是很高,通过中兴的技术、市场、政府关系来给它赋能,倍增它的价值,这个目的是实现了。

 

因为智能汽车一定离不开5G,中兴这方面有很多优势,但智能汽车跟中兴的主业不重叠,我们第一次把股权拿出来融资,分散风险,用社会化的资本来发展这块业务。

 

另外,集团保留了一个比较大的股权,集团可以通过技术上、市场上对创新进行助力。我们想探索这种模式,如果这个探索成功,像中兴通讯这样大的高科技集团,它的能力转化方向非常多,不仅仅是通讯领域。

洪超然: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刚才讲到慧聪集团是2003年香港上市的公司。慧聪集团的业务形态跟其他嘉宾不一样,慧聪集团是平台性公司,63个行业里服务2500万中小企业客户。慧聪集团从它出生的那一天就看到中国很多行业,也看到中国这些行业里有很大的市场机会、资本机会。慧聪集团整个投资到现在经历了两波,从今年开始可能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市公司用自己的资金做一些天使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在很多行业,包括服装行业、工业品行业、消费品行业。在若干行业,慧聪集团2014、2015年左右投了二三十家天使项目,也有些公司走出来了。

跟现在对比,用上市公司的钱投一些天使项目,找到一些认为不错的公司,这个效率不是特别高。2018年开始慧聪集团进入到第二阶段,也是慧聪集团在产业互联网利用新战略思路。慧聪集团在2018年投资孵化垂直跑道,实现控股。

 

今年年中,我们发布了慧聪集团公告,会把总部会从北京搬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惠州,在大湾区里,在传统中国产业带上做深耕。今年开始我们会在体系外成立基金,后续用基金方式投资我们看好的行业,用体外先孵化、孕育,然后再找到新的各个领域里我们认为值得投入的好公司。

 

慧聪集团可能会在今年进入到第三阶段。一方面和国内资本情况有一定变化,另外是5G到来,2018年开始资本热点上,产业互联网成为继消费互联网之后非常热的热点,跟整个大势有关系,跟我们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吴珈宜:我想介绍一下,我们2017年底上市后,现在还并没有进行股权投资,但我确实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看了很多公司,去研究投资这件事情。也跟我们的管理层和老板不断探讨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进行我们的对外投资。

 

我们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和研究,梳理和消化,也形成了我们的方法论。我们觉得好的投资人一定是好的企业家。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投资的是常识不是运气,这个我们也非常认同。

 

当我说,好的投资人一定是好的企业家,讲给一个投资人听时,他说好的企业家未必是好的投资人。我觉得既然是这样,我们作为上市公司,经历了成功的创业,我们擅长的事情应该就是创业。把自己的企业做好才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财务投资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投资人做。

 

我们如果进行股权投资,想的可能是要把这个企业做好,升级。如果他自己能做好,我们当然很高兴,我们投他让他自己把这家企业做好,如果他做不好,或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希望他能在我们的帮助之下,做的更好。这也是我跟很多上市公司负责投资并购的董秘同学交流的看法。

 

我们也随时做好当接盘侠的准备,我们的想法是把生意接过来自己把它做好。因为我们公司也是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可能我们的切口很小,赛道很窄,但我们每一锤都希望扎得足够深,希望把地基挖到最深,也在每一个赛道上都争取能够做冠军。

 

二 能做好企业家,不一定能做好投资

 

徐景元:各位嘉宾刚才的分享非常精彩,接下来想请教大家一些问题,首先请教一下郑总,您从投资机构加入非常传统的老牌上市公司,您作为一个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在磨合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或者有什么样的矛盾、有什么样的有趣故事跟大家分享。

 

郑贤玲:我早期来自中信建投和鼎晖投资,是比较单纯的金融机构,比较倾向于从项目本身的前途和价值来做投资,麦总一开始也倾向于我可以独立成立团队做这个事情,但是实际上主管投资的领导希望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能为原有的业务服务,这对我来说的确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正因为这个矛盾,所以我今天不在投资的岗位,而到了战略的岗位。

 

传统的业务走到一个阶段会出现增长瓶颈,一个企业做到几百亿、上千亿的规模,需要从经营产品转变到经营产业的阶段,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去放眼全社会去配置资源。但显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思路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

 

徐景元:郑总刚才讲到了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差异性,希望您能和集团很好的磨合,把中集集团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黄总,您刚才讲到美盈森做了两家并购。不同于私募股权基金,上市公司处于强监管状态,被监管机构和股民注视,很多上市公司并购会被质疑,而且有很多是不达预期的。想请问一下黄总,并购的时候如何做好风控,如何面对监管?

 

黄琳:刚才有嘉宾说到投资家和企业家,我认为这是特别截然不同的角色,可以做好一个投资家不一定能够做好企业家,能做好企业家不一定能做好投资,完全不同。

 

我们是2009年上市,看到周边很多的企业,变成一个投资类型的上市公司,投的非常多。最后我也在深层次考虑为什么这些企业这么大步伐的做这些事情。可能是因为本身企业的发展能力、竞争力存在后劲力不足,才会大步伐并购,财务指标等能够增色。

 

但实际上这违背了您投资的本原。前面的并购谈不上成功,这个过程中有比较多的收获。当初的投资本着投资标的,跟公司有一定的协同,而且投资控制的时候,做了一些条款的风险控制。不达预期对公司并没有太大的伤害。并购过程中并购条款的设计挺有学问的。

 

大家知道,在澳洲这个行业的集中度是90%,在中国前十大企业都不够10%,都是基于我们服务的下游企业,是息息相关的。

 

下游服务行业是分散的,国外很多行业为什么最终变为很大体量公司,在于企业社会诚信度非常高,相对来说风险比较小,整个行业发展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去逐渐壮大起来。在中国我觉得还做不到。并购以后,后面很大的坑都没有看到,甚至会把公司拖到坑里。基于这个大环境,公司应不急于通过并购发展自己,耐心选择一些海内外标的,放在自己发展上。

 

徐景元:从黄总的分享可以听出,来美盈森在资本运作方面非常谨慎,更多关注自己业务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这也是公司能走到今天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希望美盈森能够改变国内市场分散的现状,逐步把公司做大。

徐景元:王总,您刚才提到以资本的角色通过并购控股了麦捷科技这家公司。如果资本以纯财务投资的形式来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会不会使这家上市公司变得短视,丧失对技术的追求?

 

王磊:这是一个好问题,中国资本市场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存在着短视和套利的现象。但对于并购麦捷科技这个项目来说,我们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投资行为。

 

从麦捷科技的成长基因看,这是一个从事高端电子零部件及集成电路的公司。麦捷科技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了40%,这个公司是以生产技术为导向的公司,所处的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麦捷科技对标的企业是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而部分标杆企业的年限在五六十年以上,因此从基因来看是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

 

特发集团和远致富海之所以并购这家公司控股权也是因为看中这家公司的基因,希望藉此为深圳通讯产业乃至国家通信产业贡献一份力量。大股东进入之后会加强投资力度以及长远发展不是短期行为。

 

徐景元:田总的公司目前的是处于被上市公司投资的状况,我想知道您的公司如果从独立发展的角度和上市公司战略协同方面是否会需要做一些取舍,您怎么平衡自身业务和集团的关系?

 

田锋:我以前在中兴通讯集团战略部,有相关反思。我们知道的一些知名的企业,例如蘑菇街、唯品会,都是中兴通讯员工做的创业,表面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在大公司内部有创新的能力思,当时集团考虑到跟中兴通讯发生的方向不一致,给的支持可能不足,最后导致人才脱离了中兴通讯,自己独立去发展。

 

我们做英博超算,这个方向跟我们的主业相关不大,未来可以放弃控制权让它独立上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兴通讯强大的科技研发的能力来扶持这样的公司发展。

 

对于初创企业来讲,最难的是在早期的五年,产品开发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如果从市场上找这些技术、找这些人很难,高水平的人也不一定能出来。

 

集团在一些市场的活动上也可以协同,相得益彰,这是中兴通讯第一个试点的案例,还在路上没有成功,我也觉得责任非常大,内部很多团队也好、个人也好,出去创业没有胆量,如果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做成功,4万多研发人员有很多好的创新idea,用合理的代价,用科研的力量,用好集团市场平台、政府关系,可以把一批把公司做到比如科创板上市。

 

反过来中兴通讯这一块通过资本增值获得收益。我们非常看好做这个事,中兴通讯也在支持这个事,我们融资还在进行中。

 

徐景元:洪总,你们公司做了很大的转型,转向产业互联网,必然下了很大的决心。一个公司,尤其是一个成熟的上市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想知道贵公司有没有通过投资或者并购来助推公司的转型?

 

洪超然:慧聪整个业务一直都是垂直在中小企业服务上,通过二十多年的中小企业服务,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与腾讯、百度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将更好地和外部力量、外部产品结合到慧聪集团里面,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慧聪集团的主业没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在做产业互联网的思考,考虑这么多年的积累如何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慧聪集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来讲,怎么样在资本上有所体现。

 

慧聪集团的历史有三波:第一波上市之初,在信息没有互联网年代,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年代出了慧聪的商情,帮助中小企业做生意,结合上下游整合资源更好地匹配在一起。我们的家电行业每年六个展会,仍然是最大的家电行业交易展。

 

第二波互联网到来,慧聪集团把自己的服务平台搬到线上,其实赶上了风口,一个信息媒体年代的风口赶上了,互联网风口也赶上了。

 

第三波中国的发展我们认为经历了2G到4G年代,消费互联网通过技术的创新有很大的发展。现在销售互联网的机会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机会比较小,包括对标中美资本上的结构,美国大概40%的企业市值来源于To B的企业,前二十大的上市公司有一半To B企业。而中国现在的情况基本上To B企业占领的市值是3%到4%,前二十大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To B类的企业。

 

To B是一个苦活、累活,很难赚,改变特别难,To B领域的数据捕获能力不足,很难有新的模式去做。现在看到从5G、AI的崛起新技术创新来讲,数据的来源方式都简单很多,包括慧聪集团有一家给国家发改委开发了能源平台。

 

宏观角度来讲看整个产业发展,能源数据是一个很好的宏观数据体现,很直接地反馈出来,定义产业发展知识情况。我们也改造慧聪网核心产品,更好地工具箱的方式结合很多合作伙伴的产品,形成慧聪集团低频的商机交流平台,变成工具撮合平台。

 

能源、人、物三方面的数据库布局,我们通过多年的积累,现在有能力做一个更好的平台。一方面慧聪网作为产业支柱,跟所有的中小企业客户的触点更多。包括物流,每年50万的订单,把这个订单变成触达中小企业客户所有的行为,包括电子签约、电子取证、合作新产品,从多维角度获得产品行为数据,在好的行业上进行投资和孵化。

 

徐景元:接下来请教一下吴总。您刚才讲到贵公司更多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创业者而不是投资者的角色,做好创业这件事是非常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现在整个上市公司圈子里,并购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仅仅为了产业布局,更多的是为了更好概念或者有更高的PE倍数。请教一下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吴珈宜:这可能跟各个行业不同有关系,每个行业有自己行业的特点,比如说从事的化工行业,关于行业的技术、成熟,现在使用的技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成熟了,是一个技术更迭比较慢的行业,因此有就促使我们有一些技术积累、管理沉淀的公司走到龙头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国内的这些化工企业,尤其是中游企业,小、散、乱的情况比较常见。例如国外的化工企业都是巨头,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希望在产业融合方面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但是前提是一定会投那些看得懂的企业、看得懂的行业。从事主营业务这么长时间,看相关的行业一些能够理解的行业可能会更有经验一些。这也是下一步的思路。

 

徐景元:刚才听了各位嘉宾的分享,发现上市公司在投资这一块有很多的布局,大部分情况下也并不会为了扩张而盲目进行投资或者并购的业务。其实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有很多定位,有时候会做LP,有时候会做GP,当然也有被并购的时候,也会做一些内部孵化,或者直接以自有基金做一些投资。

 

三 寒冬之下,上市公司投资何去何从?

 

徐景元:由于时间比较晚,请大家简单谈一下目前整个资本市场面临寒冬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投资应该何去何从?请大家简单发表一下看法。

 

吴珈宜:我觉得用一个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的话来说,这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把这句话送给今天的来宾,谢谢!

 

洪超然:慧聪这两年首先要专注于生意的本质,B2B为什么没有很大的发展,因为很难像To C一样把这个行业烧起来,中国任何一个行业上万亿规模很正常,资本一个行业就很难烧动。我们每投的一家公司确实能够赚钱,一家好公司在慧聪生态体系中资源嫁接以后帮助它更好的发展。

 

田锋:产业发展看自己的规律,在寒冬更考验做企业经营的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聚焦能力,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价值最大化的事情上,聚焦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是寒冬,手上钱特别多往往就会乱花,赶上这个寒冬,我觉得非常有信心渡过。同时我觉得这个寒冬让我在招聘、选择余地上反而得到了增强。在去年或者前年特别热的时候人也不好招,素质不高,价格很高。不管寒冬还是夏天,都要活下去。

 

王磊:刚才提到的主题词是寒冬,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觉得周期不可怕,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勤劳、勇敢、开放的民族,未来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当然,怎么样渡过这个难关呢?在冬天的时候是我们练好内功、提升管理能力的最好的时候。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有很多管理的功课落下了。在寒冬来临的时候,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组织能力,春天总有一天会来,而且春天来了以后会有更大的收获。

 

黄琳:擦亮眼睛、放平心态、走稳脚步,不要追求快。

 

郑贤玲:我是做机械行业研究的,请允许我暂时离开一下中集,回顾一个行业的场景,其实工程机械行业大家都关注比较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自从中国有证券市场以来,就不乏有机械行业的身影,但每一次周期波动都几乎有工程机械的上市公司退出。

 

第一次是1993年、1994年的宏观调控,那一次是宜工工程严重亏损,后来卖壳;第二次是2004年、2005年的宏观调控,这一次是常林股份没有抢到融资的窗口,出现了资金压力,后来也不得不卖壳;最近一次是金融危机后“四万亿”的大起大落,我们看到厦工股份又受到重挫,就连第一梯队的企业也出现了分化。

 

其实行业的波动对行业整合和集中度的提升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强者恒强。潍柴刚刚上市的时候只是竞争对手的1.3倍而已,现在是十倍二十倍,而且每一次技术升级都会淘汰原有的竞争对手。

 

中集集装箱时代做的非常好,还有一个产品就是最近上市的中集车辆,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发现特别乱,一开始几乎有一点垂头丧气,但是我们作为行业领袖也在不断提升这个行业的标准,拓展国际市场,使得集中度不断向中集车辆提升,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徐景元: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刚才的分享中,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信心十足。谢谢各位!希望未来都能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最有价值的项目,一同拥抱即将到来的春天。而投资家网也非常坚信,股权投资行业的冬天反而是价值投资的春天,市场低迷的时候对投资人来说,是最好的机会。

(文章来源:投资家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