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izhivip.com

刘宜云:行业低谷就是我们的机遇

摘要:本次峰会以“资本破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500+投资同行、50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GP与LP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在下午专场三的主题演讲环节,世龙实业董事长刘宜云在演讲中表示,“越是寒冬,动作越要大一点,低谷就是机会。”

口述 | 刘宜云

整理 | 苏年

2019年7月25日-26日,由投资家网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港投资促进中心、金麦粒联合主办,深圳市企业战略并购促进会、看财经、财经锐眼、并购菁英汇协办,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学术支持,喔图云摄影提供视频直播的“投资家网·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资本破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500+投资同行、50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GP与LP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在下午专场三的主题演讲环节,世龙实业董事长刘宜云在演讲中表示,“越是寒冬,动作越要大一点,低谷就是机会。”

以下为刘宜云的演讲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如下: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世龙实业,是由世界500强企业新世界集团、江西大龙实业有限公司等股东共同投资,系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致力于企业科技进步,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十余项,被评为“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刚才我们听了一下关于GP和LP的对话,感觉资本处于寒冬时期,我们不是专业做投资的,所以可能要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觉得可能没有那么悲观,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看,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答案。

我先把世龙实业投资的简单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会儿再倒过来跟大家交流。

我的观点是越是寒冬,你可能动作越要大一点,多一点。以世龙实业为例,前两年,很多人在大肆投资和并购,有些做抵押、质押、跨行业并购,但我们基本没有做这些东西,采取了严谨和保守的方式。但今年大家都认为是寒冬时,可能我们做的动作会多一点。我们公告出的项目还是很多的,我们的思考逻辑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觉得任何一家企业要先分析你所在的行业是什么状况。比如世龙实业,本身是周期性行业,我们是做化工新材料的。对于一个周期性行业,它的特点就是你要熬过低谷,只要熬过低谷,市场一定会2倍、3倍甚至5倍地偿还你。在这样一种特征下,我们在行业低谷的时候就是机会,低谷就可以出手。我们这个行业不像有些电子产品,它的产品不行了,可能这个产品就会被淘汰,永远回不来了。我们是周期性的,机会点出现在低点时,我们会做一些并购。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被动式并购。

我今天过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站在一个实业的角度怎么看待投资。尽管在座有很多投资人,可能很多是从事20年、30年的投资人,不管是GP、LP,你们是和和气气的还是互相有矛盾,争议最多的还是项目。我试图以实业角度来解析一些关于投资上我个人觉得有些迷雾的地方。

这个迷雾是怎么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被投资企业。被投资企业,你看懂它了吗?它究竟是什么类型。我们认为华为究竟是不是科技通信企业,小米是不是互联网企业,苹果是高科技企业吗?我相信大家都认为是,我也承认它是。但真正驱动它成长,成为世界级企业背后真正的元素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它是消费型企业。他的科技、通讯、互联网等,虽然都有这个属性,但消费的驱动因素更大。

下面说一下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逻辑。

科技型企业和消费型企业的驱动有本质的区别,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区别再来判断这个企业本身的特征和特点。

假设把刚才几个企业都分成科技型和消费型,也许他们之间有互相关联的地方。科技型企业,它遵从的特点是长板效益,消费型企业遵从的特点是短板效益。

什么叫长板效益?长板效益就是有一个单项特别长,一项很长时就可以支撑整个企业,这种叫做一白遮百丑。而短板效益是,只要有一个短板,这个水桶就装不了水。这两个特点直接决定我们做企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很多企业说我就是科技型企业,我有短板也有优势,所以我就应该成功。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结果显然不是。

长板效益的企业如果想活下去。一是板要足够长;二是基础已经发生变化,这个桶已经不是正着放,长板效益需要长得足够撬动它存在的基础。而短板效益的特点是必须补足短板。

这里用一个公式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短板效益里有一个公式叫99.5+0.5等于0,必须要做到99+0.6才可以。我们把这两个特点搞清楚才好判断。做企业过程中,如果是消费型企业,有服务不到位、产品不到位等问题,很快就会变成零。

很多投资人都提到科技是生产力,所以很多人会投科技型企业。我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陷阱。从创业角度来说,做科技企业或者投资人投科技企业,成功率都是非常低的,而且通过数据也发现很低。这究竟是为什么?这里面很奇怪,我们把产业链梳理一遍,最底层的地方是科学,接下来是技术,再往上是科技,然后是应用,再往上走是消费,再往上走的是品牌和文化。

我刚才说的陷阱就是很多人名义上投的是科技型企业,其实绝大部分根本不是投的科技型企业,往往可能投的是一个应用型企业或者消费型企业。根本跟科学技术没有关系,只是它包装成了一个科技型企业。

我们投了那么多科技型企业,为什么那么多死掉了?很多时候是由于没掌握好一个节奏,快与慢的逻辑。我们沿用一个公式叫能量公式,E=m.c.c,即E等于M乘以C的平方。这个E是能量,就是一个企业要发挥的能量,m是品质,c是速度。我认为这个公式特别好用,因为它可以解释现在很多企业的很多现象。

我们很多企业都追求速度,但如果品质是在0附近徘徊,可能速度增长得越快,企业就会死得越快。很多企业往上走,为什么最后突然往下走了。腾讯的张小龙讲过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如果一个产品在没有获得自然增长之前,我们就不要去推广它。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高m的值,才能让能量大得起来。

用刚才的公式来解释现在看到市场上的一些企业,比如前年去年比较火的新零售企业盒马鲜生,产品在用户画像阶段跑得太快,品质还没有过那一关就开始下滑了。再比如共享单车小黄车等等现在的一些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市场究竟是勇者无敌还是退潮之后的裸泳,这个图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刚才讲了科技和消费,其实做企业的人一定要善于思考,我们面向世界究竟该补哪一块特点或者短板,才能够走出行业,冲向世界。

为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做了一个分析,我们把世界上的逻辑分成东方和西方两种逻辑。我们把这个逻辑比作成一个人的心脏,如图所示,你会发现东方思维是诗性逻辑,西方思维是数理逻辑。东方人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西方是数理逻辑,定量分析为主,我们是进行定性分析为多。由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才会产生科技型产品以西方居多,东方逻辑式的商业模式比较多。为什么说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好的产品,一个马桶都要到西方买。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没有用科学的精神、数理的逻辑去深刻挖掘产品本身。

关于技术和产品问题,这还是比较好解决的,我认为更难解决的是缺乏科学的精神去研究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创建,用科学精神研究我们的商业模型就更少了,所以我们提出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以科学精神研究人文。

我看到很多企业,很多投资,都进入了一个陷阱,我们把它叫用户陷阱。刚才描述的这个图,是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往上走。但用经济学概念重新看一遍这个图,绘成这样一个模式,最左边最基础的是科学,科学的基础上会产生技术,技术再往上叫科技,科技往往就是产学研部分。产学研做完后,下一步就是出产品,我们叫应用。应用再往上走就是要做行业方案,要卖到消费者手上,把它叫消费。消费再往上走就是一个品牌,要把品牌竖起来,品牌背后是文化。为什么说一个基础研究的公司很难走到终点,因为中间必须迈过产品进入应用层面,才能够实现销售,才能够走向市场。但这一方面往往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很多人进去之后就出不来了。好在有风投到了,LP到了、GP到了,我们的科创板也开了,所以尽量让你从这个陷阱里爬起来。所以很多人也不太愿意投基础研究型企业,因为它必须迈过这个陷阱。如果你不想迈过这个陷阱怎么办?可以从消费、品牌着手,这里也可以往后走。

举例,比如共享单车里的摩拜和ofo。摩拜最开始研究单车还是有科技含量的,从科技着手。而ofo最开始是从消费着手。但他们最后都是为了抢占更多用户,都共同跳进了用户陷阱。最后都没有爬起来。

这又印证了我刚才讲的快与慢的逻辑。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用户量,去覆盖更多的用户,你可能就会跳入这个用户陷阱。比如现在很多电商企业,看上去销售额挺大的,可能有20亿、30亿、50亿,最后发现一个双十一销售额有了,但几乎没什么利润。没什么利润,关键是根本没有培养忠诚用户,没有占领用户心智。这些人买你的产品,纯粹是图便宜,通过给他贴补形成的用户,这就是一个陷阱。

这是站在一个非投资专业机构的角度,我们把这些问题理一理,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最后是我的结语: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怎么理解这句话?很多事情如果深度研究、理解、实施它,你会发现语言已经变成音乐,它是很美的。可能最后它的真实情况和你看到的情况不是一回事。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投资家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