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izhivip.com

投资人灵魂对话:错过才正常,投中是运气,6

摘要:在“2019资本破局之道”上圆桌上,盛景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昊飞、国都创投总经理华伟、东方富海合伙人王懋、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医疗健康基金主管合伙人黄反之、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小毅就圆桌议题“2019资本破局之道”展开精彩圆桌讨论。

2019年7月25日-26日,由投资家网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港投资促进中心、金麦粒联合主办,深圳市企业战略并购促进会、看财经、财经锐眼、并购菁英汇协办,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学术支持,喔图云摄影提供视频直播的“投资家网·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资本破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500+投资同行、50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GP与LP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下午的圆桌议题 “2019资本破局之道”上,盛景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昊飞、国都创投总经理华伟、东方富海合伙人王懋、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医疗健康基金主管合伙人黄反之、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小毅就圆桌议题“2019资本破局之道”展开精彩圆桌讨论。

 

整理 | 姗姗

 

以下为“投资家网·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圆桌论坛实录:

 

盛景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昊飞

 

刘昊飞:今天很高兴跟各位投资机构一起讨论如何资本破局的问题,去年下半年流动性收紧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体现了,行业会议基本上两个主基调:一是吐槽,二是如何抱团取暖。经历了一年的洗礼之后,大家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行业有一些新的变化,围绕这个话题给各位嘉宾准备了三个问题。

 

首先,有请各位到场嘉宾对自己的机构做一个介绍。

 

国都创投总经理华伟

 

华伟:大家好,我是国都创投的总经理,国都创投是国都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前三大股东是财政部、北京市政府和国务院国资委。我们从去年开始转型成为一个专业的母基金管理人,秉承着行业投资的理念,系统化的切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新材料领域,和政府一起进行有效的行业匹配,系统化的行业链接以及全产业链的投资。希望和在座的各位未来有共同合作的机会,谢谢大家!

 

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医疗健康基金主管合伙人黄反之

 

黄反之:大家好!我是深圳分享投资的合伙人,分享投资是一个深圳本土的人民币基金,成立于2007年底,到目前做了11支基金,总规模70多亿人民币,主要投资医疗健康、大居住两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共投了180多个项目,近20个项目已上市。

 

其中医疗基金已经第三期了,目前投了80多个医疗项目,主要集中在中早期,以Pre-A轮、A轮为主,且以技术的投资创业项目为主,有60%多都是投在生物技术、新药研发领域,大概有将近30%投入在医疗服务领域。

大居住聚焦在和生活空间相关的领域,如智能家居、互联网生活服务,体现了围绕生活空间的物联网与产业融合。

 

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小毅

 

李小毅: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天图投资的李小毅,天图投资管理规模将近200亿,主要通过天使基金、VC、PE、并购基金四个产品来覆盖大消费领域每个阶段、每个窗口的优质的企业,欢迎在座的各位朋友,如果有好的项目来天图投资。我们投资的最大的一块是消费,比较有影响的投资案例有小红书、百果园、江小白、奈雪茶,以及鲍师傅等。

 

刘昊飞:盛景嘉成是一个拥有中国上千个企业家出资人和全球化投资的公司,背后的投资人主要都是企业家,各种传统行业,有资本积累的、有创新情怀的企业家,同时在资产端我们投向中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拥有全球创新高点、最优质的一些GP,例如我们投的硅谷的子基金很多都有三十年到四十年的历史,主要的策略还是覆盖TMT领域中最前沿的优质创新公司,实现全球覆盖的策略。

 

东方富海合伙人王懋

 

王懋:东方富海比较“土”,是华南地区比较接地气的一家机构。东方富海的特点是基金专业化、服务平台化,目前公司有五个方向:TMT、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健康医疗、文化消费。我这边侧重于制造业。我们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稳”,我们投项目侧重于实体经济,偏实体为主,特点是比较稳健。过去十多年,投资了400多个项目,有40多个公司上市。

 

刘昊飞:接下来,请大家介绍一下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12个月中,你们机构融资用了多少钱?投资按真实到位的投资额来算的话,你们投资了多少钱?

 

李小毅:天图投资在运行的有四个产品线,天使、VC、PE和并购,这个问题提前有发给我,我没有统计。过去一年天图新增的认缴金额超过80亿人民币左右。去年一年我们投了30多亿,包括美元+人民币。我们有5个亿的天使基金, 12亿的VC基金,投了60%到70%,还有50亿的PE基金,刚刚投完一半。30亿的并购基金,投了不到1/3。以及新成立的3亿的美元基金。

 

刘昊飞:粮草很充足啊,无论小项目还是大项目都可以找李总,投资金额很大,和国家消费总体增长体量相比来说还是合适的。

 

黄反之:这两年融资的确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刚才李总说了之后,特别羡慕李总他们在这时依然粮草充足,这是很多的VC、PE望尘莫及的。我们是典型的VC,管理的体量是70多亿人民币,正好从去年年中开始启动医疗基金第三期和大居住基金的第一期的募集。坦率讲在进度上不如预期,医疗基金预计募15亿,本来预计到今年6月份关闭,到现在为止实际募集12亿。虽然没达到预期,但募集到这个数还是不错的。大居住基金本来想募8个亿,现在募集到了5、6亿,在当前形式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投资也比以往的进度也慢一点,一方面受募资进度影响,另一方面也希望等待市场高估值的回调,前两年形成的医疗投资的泡沫已逐步开始破灭。

 

刘昊飞:我们应该给台上的嘉宾一些掌声,这时候敢于在台上讲募了多少钱、投了多少钱都是相当有实力的,否则没有办法在这个舞台上分享。

 

王懋:我们去年还可以,去年募了80、90亿,接管财政部的一个45亿的大基金。在专项基金方面,新材料基金二期20亿,单一规模比较大。包括并购基金,大家也看到公告了,有十几个亿,以及别的专业基金如TMT,加起来八九十个亿,去年的日子还可以,总结下来有两个原因:

 

首先,靠业绩,退出快。东方富海新材料一期基金,2016年年初运作,到现在已经有三个IPO项目,已上市未退出股票市值加起来,基金已经回本了。目前来看预计有一半以上的或者70%的项目有希望IPO,这给我们募集新材料二期20亿规模基金,打下了基础。我们主要靠稳健和退出,总体来讲去年还可以。

 

到今年压力比较大,主要是投资端。投资压力很大,目前投了20%、30%。对我们来讲,难在投资,要突出稳、快、回报压力比较大。

 

华伟:我们去年到今年认缴增长规模比较快,目前是80个亿。我们比较单纯,基本上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政府资金。

 

在投资这一块,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投和储备投资过了尽调的企业12.9亿,还有大量的项目。因为我们从去年开始转型,团队储备力量还需要成长,今年在投资这一块相对比较慎重,大致是这样的情况。

 

刘昊飞:第二个问题,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策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肯定会做适当的调整。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机构,结合过去一年的环境和当前的情况,你们在投资的策略上、节奏上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和调整?

 

李小毅:我们专注在大消费,对项目的危机感比其他行业会好一些。这几年消费比较火爆,很多机构成立专项的消费小组。我们牵头从2011年开始专注在消费领域,没有刻意怎么样,按照原来的节奏往前推。

 

今年受到整体的市场压力,在投资节奏上确实放缓了一点。特别是在筛选项目的时候更加谨慎,优中选优。消费行业和其他的行业不太一样,大家知道有些项目是大家所谓的“网红”,我们对网红有不同的理解,这一块比较谨慎。

 

总的来说,对我们来说影响不是那么大。今年上半年的投资金额大概16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稍微降一点,不是特别大。我们的策略将会往产业深度,在并购上发力,在基金布局上,会在并购这一块上不停地加大力度。

 

刘昊飞:其实就是节奏放缓,过会难度大一点,看的深一点,投后服务多元化一点。

 

黄反之:这个问题所有的投资机构都要面对,我觉得外部环境变化有三点:

 

第一,目前的基金市场不太好,环境比较差。这两年跟李总说的差不多,慢一点,不是说我们不作为,也不是说我们缺少项目,其实好项目非常多。慢一点,主要是等着泡沫降下来。大家知道,医疗投资前几年很火热,甚至过热。尤其是一些头部的生物医药项目,与国外的生物医药同类项目相比,中国项目估值往往是美国的两到三倍,这种情况持续的话,对投资回报会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受影响的不光是投资机构,也包括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从一个过热的环境适应一个下降的环境,有一个调整的过程。现在明显感到器械类、服务类的估值大幅下降,很多项目这一轮融资甚至低于上一轮的融资。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回归过程,我们说的慢一点是希望能够回归理性正常的投资。

 

第二,关于退出渠道的问题。香港生物医药板的推出、中国科创板的推出,对于生物医药创业及投资是非常大的利好,大大缩短了投资项目的退出时间。如果按照过去创业的财务指标来看,投一个创业的早期项目没有七八年以上,很难等到IPO,现在投一年项目、两年的项目都有可能通过香港生物医药板或科创板IPO。比如我们投资的泽璟是第一个按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品还没有上市,有多个核心产品进入了临床第二期、第三期就能申报科创板,大大压缩了退出时间。我们投资的另外一家公司索元也是才成立三四年的公司,正在申报香港的生物医药板。

 

外部环境变化有好有不好,香港生物医药板、科创板的设立对于投资早期生物医药的机构来说是很大的利好,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更坚定了投资生物医药,投早期项目的信心。

 

第三,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投资机构一万多家,美国才三千多家,可想而知为什么有高估值、这么多泡沫,就是因为这么多投资机构,竞争太激烈,很多时候导致估值虚高很多。

 

例如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刚开始做第一支医疗基金时国内真正的医疗基金不超过十个,到现在为止,国内医疗基金大大小小至少六七百个,膨胀速度太快。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抢项目、拼价格。这方面我们更需要走出去,触及到项目源头。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一直致力于搭建优质的项目平台,像千人计划、中欧商学院、北大合作的项目平台仍然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也把触角伸到美国、欧洲,不是将基金直接投到美国、欧洲,而是在美国寻找项目拉回中国落地。去年我们投了五六个项目,都是从美国、欧洲回来中国落地。两个月前我们去美国中美医药协会,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新泽西做了三场活动,现在有十几个美国初创医药项目跟我们对接。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慢一点、更加聚焦一点,同时把项目开发延伸到的优质项目源头去。

 

刘昊飞:感谢黄总的分享,讲得很细。请李总补充一下今年或者去年下半年投过的项目。给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你们投了什么。

 

李小毅:我们投的“疯狂的小狗”,是做狗粮的。这个企业成立时间不长,通过互联网卖狗粮,投了不到一年,市场很热,涨了3-4倍。从一个侧面反映,市场是不缺钱的,而是缺好项目,这个项目做得好,市场会给你一个非常好的估值。

 

重点是你的产品能不能有足够的差异化,能不能足够吸引到消费者。

 

我们还投了钟薛高,它通过网络卖雪糕,卖得很贵,但非常火爆。这种也是在很短时间能拿到第二轮融资。大家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同时,背后是你的产品、品牌背书。

 

刘昊飞:谢谢,请王总讲讲你们策略的演化。

 

王懋:我们觉得最近两年的形式主要两个变化。第一,流动性在收窄。过去IPO上市4、5倍,现在2、3倍已经很不错了,流动性收窄,资本市场不太好;第二,GDP的增长速度,GDP只有6%了,以前外延式扩张已经没有机会了。在这两种背景下,我们的口号是要做创新的发现者,投完后给企业做创新的链接者和创新的推动者。我们的策略是投后和投早期。投后期就是勤奋,苦逼的做。四个圈,中介,会计师、券商、律所,我们是联盟关系,有很多前期的项目在他们手上。第二个圈,产业圈。我自己的体会是产业内电子行业、汽车行业有很多代理商圈子。现在任何一个电子项目、汽车项目到我手上,这个公司背后怎么样基本就能问得出来。第三个圈,商学院。第四个是技术专家圈。这样投后期项目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确定率很高。

 

第二,强调赋能。早期项目,一般是海外回来的博士或者技术专家。我最近投一个做陶瓷的企业,开发几款产品国外几家企业在做,国内就他第一家在做,他是最早搞出来的,这个技术出来,0-1可以,但1-10不行,我们帮他把代理商建起来,一下就把市场打开了。另外,规模化管理不行,良率很低,各方面指标达不到,精益生产都不懂。我们前段时间还组织他到东莞一个企业走访,明天下午还要带他去一个是美资的制造业公司,管理得相当好,接下来带他去学习,管理上帮他赋能。

 

第三,帮他跨行引进技术。比如他是做陶瓷的,他用氟氢酸泡陶瓷,另外一个企业是用氟氢酸泡玻璃。这两个是相通的,我把他们凑在一起,跨行链接、创新。这是投资人该干的事情,这样公司在研发上进展非常快。

第四,心态上帮他,创业还是从专家的角度,没有蜕变成商人,我们要从技术专家变成一个管理者、商人,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和客户喝酒,我们都会帮助他。

 

这就是我们的“四帮”,核心一点,在新形势下要创新,帮企业赋能。一个创新的发现,一个创新的链接,一个创新的推动,我们要做企业持续性运营管理体系的监督者和设计者。

 

我们最后一个口号是要做优秀企业家的陪伴者和成就者。

 

刘昊飞:投后服务做得更深入了。华总这边是母基金,可能有所不同,请你分享一下你们这边的投资策略和实际投资情况。

 

华伟:前面三位讲得非常不错,我们作为母基金会有所不同,我们有一套对机构的判断逻辑,不再是评判企业和个案。我跟很多机构朋友探讨什么是投资,到底投资投的是什么。

 

现在市面上,很多机构缺乏赋能能力,带给项目的只有钱,这种投资方式在母基金看来是“不值钱”的,我们更看的是发现价值的能力。发现价值这个东西,有两个层次:一是创造价值的能力。二是当你发现这个好项目价值后,要拥有定价的能力。很多有价值的项目,竞争也非常强。这就在于你到底怎么赋能,给予额外的附加值,能够让好项目接受你的定价。

 

我们联合了很多机构,通过行业投资,我们形成跨行业、跨区域、跨产业的联合。从个体来讲,单一机构缺乏行业整合和全产业链投资的能力。但母基金恰恰拥有这样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对行业内的GP进行系统和整合投资,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连接。同时,可以打通产业链之间结构化的壁垒和屏障,提高整个行业乃至产业投资的安全性。

 

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我们通过这种实践也在江苏多地政府合作成立了大型产业投资的模式。比如我们在张家港通过和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实现了产业的布局,其中投的一家企业已经成为张家港十大重点企业。从原来年税收2000万今年跃到8000万,明年估算到5亿左右。

 

通过这样的模式,既帮助企业实现了赋能,同时也帮助机构实现了这个行业整合的能力,而且它也帮助机构实现退出的能力。

 

就目前来讲,我们现在有四个比较大的投资板块:一是母基金板块;二是并购板块;三是专业化的投资基金板块。第三个比较特殊,是农业全产业链和大类资产投资。这块我们也在和一些GP合作,帮助一些GP打造专项基金。很多GP的投资能力、团队能力不错,但基于现在环境下募资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和优秀的GP成立专项基金,我们注资95%,他们出5%。

 

另外,我们和国家部委也正在成立一个国家级产业基金。目前我们大致就是这个情况。

 

刘昊飞:华总跟很多不同的机构,包括政府有联合合作,将投资本身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和伙伴服务相结合。这是最大的特点。

 

盛景嘉成,我们也是市场化的母基金,所以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我们做直投很久,合伙人一共有6位,做直投经验在10年到22年之间,我个人做了15年VC,到今天为止盛景嘉成一共有72个项目完成上市。今天刚好有个上市,也是我们自己直投的。今年大概是18家,估计今年有可能下半年过完一共会有接近100家上市项目,包括在美国的,美国今年有多个项目上市。

 

实际上母基金做资产管理的角色更多,我们会去发掘各个不同赛道里,我们认为合适的管理人帮我们管理,发掘最基础的资产,从而形成我们的投资组合。

 

这个过程是一个资金匹配资产的过程,不同出发点的母基金会有不同的诉求,比如政府引导基金的诉求。我们作为一个纯市场化的机构,诉求也很简单。因为我们背后的出资人都是企业家,企业家通过自己的能力能赚钱,为什么把钱投给我们。一定是我们能够非常安全、持久的获得收益,获得收益的回报一定要超过他自己的预期或者超过他自己能够管钱的回报能力,否则不会把钱交给我们。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去选择未来5-10年的趋势,在今年布局。但这个布局是通过深度研究,找到我们认同的有前瞻性的机构,我们一起达成共识,把我们的钱给他们管理。最好的机构还是在过去十年能够以非常坚实的业绩证明自己有很好收益曲线的品牌机构。这是我们的策略。

 

到今天为止,我今天被问到很多问题。比如,你们怎么投资,现在怎么选GP。这个问题,在5年前我们就做完了,到今天为止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的投资策略,今天看到的结果就是5年前我们的策略所执行的结果。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策略一定是稳定性很高的,如果一个机构每年换一个打法,我们也不相信这个机构能做得很好。就好像企业需要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经过验证这个模式的可信度就越高,对我们来讲也一样。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湿热的夏天,我们保持的投资策略都一样,要做到全天候应对各种外部挑战,包括在市场很热时。我记得我们在2015年4月份,当时给资本市场发了一个倡议书。当时新三板的表现出乎意料,我们倡议让市场降温。泡沫太大也给市场造成挑战,拿到钱的公司都是很高的估值,很多公司并不优质但也融到资,投资人的钱会被浪费掉。资本寒冬时能体现出公司、投资机构的实力,我们会在外部环境很差时选出一些优质机构,我们进行加码。

 

我们参考了美国从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后,将近50年的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一个策略的一致性和对前瞻性的把握,放弃短期的博弈性、套利性的策略,才是真正能够赚大钱、赚长钱的成功法门。这是我们一直所遵循的路径。

 

最后一个问题,请各位嘉宾给两个建议。第一个,给做投资的同行一个语重心长的建议;第二个,给正在融资的创业者一个语重心长的建议。

 

华伟:投资需要时间去沉淀。希望我们合作或者以后有机会合作的各类机构,从行业的眼光去做长远的判断和研究。

 

我跟机构朋友开玩笑,你大量时间都在为了找钱喝酒。现在一个行业基本三年一个迭代,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投资人没有大量时候去沉淀,那很难把握真正行业的脉络。希望和朋友们共勉。

 

王懋:第一,给投资人的建议。我的体会是投资的核心还是要追求长期的真实价值,千万不要追热点。

 

什么叫长期的真实价值?你投的项目以10年、20年的时间段来看,有没有赚到钱的。即使没有赚到钱,在10年、20年里,你的产品和服务有没有让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用,给社会带来福利?第二,投资一定是投资常识,不是投资奇迹。有一次一个投资人问我说,有没有反思过你们在深圳,好多大企业错过了BAT。我有一个观点,错过才正常,不错过就不正常。因为投中是运气。投资一定是投资常识,要保持一个平常心。

 

投资,做一级市场跟二级市场不太一样,我们要做有智慧的资本,一定要带来智慧的赋能,战略和管理上的帮助。另外,我们要有温度,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企业家,不要想投了它就只等收钱。不可能,投资时是面对面谈判,投完后一定是肩并肩,最后一定是背靠背。

 

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今天来这里的创业者,我个人觉得你们回去后,要马上研究你的技术和产品。

 

黄反之:对绝大多数投资机构而言,我就劝大家不要做了,因为中国的投资机构实在太多了,但真正专业的能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并不多,实在没有这么多投资机构存在的必要和空间,这次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本市场自我清理调节的的时机。我认为60%的投资机构就应该不要再存在任何幻想,我说的60%一定是说少了,有人说这两年会少掉80%的机构。

 

对于真正专业的投资机构,建议提高你的专业度,突出你的特色,打磨你的团队,耐得住寂寞,寒冬过后一定会是春天。

 

我对于创业者的建议是: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再谈什么高估值,不要再拿一些不切实际的项目估值来做对标,这个寒冬时期应该做的就是深挖洞,广积粮,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李小毅:首先是跟同行的分享。我比较赞同刘总说的价值投资。天图也一贯坚持这个信念。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很多投资机构首先关注PE,PE多少多少倍。PE是动态的,今年可能是10倍、20倍,到明年可能就1倍。关键还是要看这个企业本身的价值,通过时间来证明这个企业的价值,要看到未来的空间在哪里。

 

我们自己有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在消费领域,我们认为企业价值=品类×品牌×团队。意思是首先要选择一个好行业,行业选对了,行业内要建立自己的强势品牌。

 

这是我们对价值投资的理解。

 

我对创业者的建议是:聚焦和专业。只有通过时间来打磨,才能把自己企业价值慢慢做起来。刚才黄总说,不要首先考虑要估值多少,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做企业,一定要融资先行。可能这比做业绩更重要,不要等到揭不开锅时再找钱。融资要走在各项工作的最前面。

 

刘昊飞:我对于投资机构的建议是:大家做投资这件事,一定要回归到本质,投资人第一个最主要的价值是发掘价值。为什么我刚才讲要往未来5年看,作为股权投资,退出最少5年,两三年就做一个不太现实,一般5年甚至10年,早期投资确实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退出。我们要看未来5年,不要追风口,一定要有自己的认知才有价值,才能真正变成有独特眼光的投资机构。如果没有,就像黄总说的,最好转行。因为这个行业不是看起来那么光鲜的。

 

我对创业者的建议是:市场的温度有高有低,融资有容易有难,但要知道现在这样的情况是常态,未来总会有。你必须得经受住现在这样的考验。融资很难,你怎么调整策略,到底是降估值还是聚焦产品还是怎么样,自己要想办法。因为所有成功的创业者,全都经过这样的考验。大家都知道,马化腾当时差点60万卖掉了腾讯。没有经过这样的考验,也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请大家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现在的投资环境。

 

今天的圆桌议题“资本破局之道”就到此为止,大家聊得蛮真心的,有很多干货,也希望对各位台下的听众有所帮助,谢谢各位嘉宾!

(文章来源:投资家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