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izhivip.com

GP/LP灵魂对话:利益共同体,关系很微妙,不是夫

摘要:下午的圆桌议题“GPLP巅峰对话”上,熠美投资合伙人丁大立、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丁岩松,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创东方投资合伙人谢玉娟,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中金启元联席CFO孙威威,就圆桌议题“GPLP巅峰对话”展开精彩圆桌讨论。

整理 | 刘福娟

2019年7月25日-26日,由投资家网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港投资促进中心、金麦粒联合主办,深圳市企业战略并购促进会、看财经、财经锐眼、并购菁英汇协办,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学术支持,喔图云摄影提供视频直播的“投资家网·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资本破局”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各地政府领导、500+投资同行、500+FOFS、财富管理机构、上市公司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GP与LP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下午的圆桌议题 “GPLP巅峰对话”上,熠美投资合伙人丁大立、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丁岩松,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创东方投资合伙人谢玉娟,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中金启元联席CFO孙威威,就圆桌议题“GPLP巅峰对话”展开精彩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

熠美投资合伙人丁大立

丁大立:非常感谢投资家给大家机会跟在场所有的GP和LP们一起交流。下面请我们这个环节的参与者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的基金和个人。

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丁岩松

丁岩松:首先非常感谢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我代表的是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我们在过去5年里,已经成长为人民币和美元基金全覆盖的,专业的市场化私募股权母基金管理人。迄今为止整体管理规模超过270亿,合作的GP超过110家,投的子基金将近200支,间接覆盖了超过4000家企业,谢谢!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

王俊峰: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是来自于君联资本的王俊峰。君联资本2001年成立,现在管理着24支基金,基金总额超过450亿人民币,历史上投资了450家以上的企业,到现在为止有66家企业IPO。今天早上刚刚有一家企业在中小板敲钟成功上市。我本人主要负责君联的医疗基金,希望跟大家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

于立峰:我是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我们重点关注三个领域,大健康、智能制造、军民融合。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建立合作关系。

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

袁宏伟:我是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松禾资本是深圳本土一家成立时间比较长的机构,可能在座朋友们也有一些了解,虽然每次都参加这个论坛,但每次确实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接下来在丁总的引领下,我们把今年的情况再跟大家做一个汇报,感谢大家!

创东方投资合伙人谢玉娟

谢玉娟:大家好,我是来自创东方投资的谢玉娟,在座的很多位都是我的前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投资家的活动,感谢邀请。创东方投资是成立于2007年的本土创投机构,到现在为止12个年头,创东方投资在管的基金规模有200亿,投的项目有200多家,目前IPO有18家。从2011、2012年起创东方投资开始专注于早期投资,科技类企业是重点投资方向,去年主板上市3家科技类企业都是早期投资的。我本人负责创东方在智能类技术和应用方向的投资,谢谢!

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中金启元联席CFO孙威威

孙威威:大家好我是来自中金资本的孙威威,中金资本发展比较快,目前母基金业务在管规模超过千亿,加上中金资本管理的直投基金,在管资金规模超3000亿。中金资本既是LP,作为FOF基金的管理人投资于子基金,同时又是GP,关于今天讨论的市场对于GP的冲击以及LP怎么帮助GP走过难关这些问题,我们也非常有感触。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跟行业专家进行交流。

丁大立:感谢各位的介绍,我来自熠美投资的丁大立,熠美投资在中国市场有十几年历史,早期是从国外来的美元母基金,中国团队独立出来后,从2011年开始增加了人民币业务,现在是人民币和美金母基金都投,同时逐步增加跟投比例,30%、40%的资金是跟投在直投项目中。希望跟大家在下面多交流。

GP和LP的微妙关系

丁大立:刚刚主持人谈到GP和LP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博弈的微妙关系。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不管从GP角度出发还是LP角度出发,看看怎么样能够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在相互选择时都有些什么条件,合作之后的关系怎么样处理?

丁岩松:我记得有人把这种关系形容成夫妻间的关系,那夫妻间怎么才能把关系处好呢?我想关键还是要充分和有效的沟通。GP、LP之间的沟通是很关键的。沟通包括很多维度,很关键的点是要把大家的诉求和能力边界沟通清楚。不同的LP是不一样,每一类LP背后的资金属性不一样,所以关注的点也不一样,那么对GP而言必须要了解LP的痛点和他们的需求;LP也要充分了解GP的特点和能力边界。

从我们的角度,我们希望在合作前把事情说清楚一点,观点表达充分一点,这样双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相互认知。这样进入蜜月期之后,有可能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发展。我们不太喜欢一开始大家说得很含糊,觉得很多事情可以以后谈,到后来发现以后谈起来困难和难度更大。所以说维护GPLP关系的核心,我个人感觉还是要沟通,GP和LP要持续长期的沟通。

王俊峰:看了这个题目有些诧异。因为在我看来,GP跟LP首先是搭档,搭档之间有分歧、争议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一起!大家要长期的在一起,与其说是相爱相杀,我更愿意看到相濡以沫。君联这么多年,LP队伍一直是比较稳定和持续,我们特别希望看到LP们能够持续地、多轮次地投资我们基金。要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透明。LP最怕的是GP是一个黑箱,什么都看不到,想了解什么也了解不清楚。做到透明化,是大家合作的前提。不能等到LP来要才去跟他说。作为GP,应该更主动地和LP沟通。除了每季度的书面沟通,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从去年开始,我们主动和一些重要的LP每个季度见一次面,也许每次就一小时,快速过一下项目情况,大家心里会安定很多。

第二,共赢。很多LP选择投资GP,除了看重GP的管理能力,还要看有没有联合投资机会,来提高本身母基金或者LP的收益。我们在共同投资方面一直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事实上,尽管君联管理的基金规模总量不小,但还是主动控制了总量。控制的部分就是给LP预留出联合投资的机会。

今天早上我们上市敲钟的一家公司,至少有四家LP跟投。三年内获利3-4倍。我相信每一个LP都很开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谈兄弟下一期请你支持我。我相信他一般不会拒绝。至少不会当面拒绝。

第三,最终还是靠业绩说话。再好的关系,如果业绩不给力,投了一堆有雷的项目、有毒的资产,我想LP自己也交代不了,最终还得交帐。作为GP,要换位思考,深入了解LP喜欢什么,核心诉求是什么。而不是只站在GP的角度想问题。

于立峰:在我看来,GP、LP之间的关系是老问题。任何人都爱看热闹,只要有甲方乙方,只要有A、B方,就希望这两方要搏杀,零和游戏。

GP、LP的关系,过去我们喜欢用夫妻关系说,但我觉得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只是我们挣钱的方式、路径不同,LP拿钱给GP,GP替LP打工挣钱,我们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其他问题都好办。信任是基础,LP选GP过程中,甚至GP拿LP钱时,双方有很专业的很长时间的尽调过程。另外是专业,包括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程度、责任感、看项目的专业程度等等,这是基本的。在此之后,尤其是要出现经济下滑或者DPI下降或者宏观经济等等各方面因素,尤其是现在投融资经济形势,大家情绪都不对时,这时候信任和专业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在来提GP、LP的关系,我认为始终还是不能突破信任和专业这两个前提条件,因为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钱挣回来。

我认为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其次信任是基础,专业是前提,专业里包括信息的披露,做事态度等等。

袁宏伟:我在松禾资本刚好是管这个板块的,我的理解是GP、LP是属于同一个行业,但各自有各自的分工。从GP角度,更接近产业端(项目端),我们的职责是专注于我们的投资业务,最终给LP创造出合适的、适合我们的承诺,适合LP预期的投资回报。从LP的角度说,他们更接近客户端(投资端),会更理解投资人的诉求。

不同身份的投资人,对GP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以国有资本为核心的LP,可能会有产业上的诉求,对地方经济拉动上的诉求等等。个人投资人可能对投资回报的倍数等等会更敏感,不同的基金,早期、成长期或者中后期的投资人,它对投资周期也会有不同的诉求。

从我们GP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LP母基金能给不同的基金找到合适的投资人,而不是把不同的诉求都打包到一起,最后导致某一支基金做得非常专注,但可能会跟投资人的预期有差异。

对GP来说,最核心的,不管是哪一个方向的诉求,最终都要反映到投资回报上。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把投资做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股权投资,尤其是早期股权投资,可能也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你的周期会比较长一些,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外部环境。这些都会对我们GP的管理提出不同的挑战。我们在这时候怎么做,不是简单的拍胸脯说一定在退出期给你做到多少回报。我们会诚实的按照约定,把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现在基金的运作状况、策略,对不同形式的应对方式,用公开的方式去和PL保持相对来说比较均衡的信息上的对称。诚实的面对我们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应有的态度,最终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基金做到最好,做到投资人满意的回报。

这是我理解的比较健康的LP和GP之间的关系。

谢玉娟:创东方,面向未来的定位是科技类的投资机构,我本身也是负责智能类技术与应用方向的早期投资。我认为中国的股权投资还是年轻的行业,在科技类方向的投资也还属于早期阶段,科创板推出后众多的金融机构才开始对科技类投资的打法做系统性的思考,可以说科技类投资的GP与LP还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从资本市场的环节分工来说,VC作为从事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直投机构,主要还是起到链接产业和资本的角色。VC的业绩就来源于所投产业项目的成长。因此要处理好GP、LP的关系,还是要从产业成长的角度来出发,相互认同,价值观趋同;相互尊重,大家都有不同的诉求和想法很合理,多沟通;共同成长,企业效益来源于企业的成长性,而机构效益的来源包括机构与LP关系的长期紧密合作,也同样来源于机构或者投资人的成长性;彼此成就,基于共同成长衍生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自然会有很多机会进行多次合作,相互促进。

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需要整合的要素非常多,需要学术的、产业的、技术的、政府的、以及资本市场的。对于科技型方向投资的基金产品设计来说,从LP结构上看,我个人认为也是像创业企业在融资的股东结构一样考虑,它从基金产品结构上也是有不同属性的,更多契合有利于基金投资方向的LP搭配,才能更有保障地实现基金的良好收益,继而也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诉求的LP搭配。细分方向的直投基金规模和效益到一定阶段后会有递减效应,它怎么跟长期合作的或者已建立长期合作的LP之间去做资源的匹配和生态的共建,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基金,需要进行产品策略设计上的考量,不同基金的LP可能不一样。对于机构本身,自己的基金产品组合需要更多从资源体系建设、流动性、基金稳定性角度综合考量。

孙威威:第一、GP、LP的关系蛮简单直接的,就是要为自己机构的投资人赚钱,创造回报。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我们觉得GP、LP更像战友,就是兵种不同,可能GP是狙击手,LP是后面送子弹的。双方协作的关键在于把底线规则划清楚,按规则往前走,在这个框架范围内,大家充分按商业规则办事就好,包括中间怎么沟通互动,对对方应该有什么诉求。

第二、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体系,包括PE/VC,是舶来品,80年代、90年代开始逐渐展开。相比GP, 实际上中国机构化LP更年轻。我们一方面希望GP未来更成熟更专业化,但同时LP也要需要提升专业化的能力。LP的专业化,首先应该知道LP要做的事是什么,LP提供“弹药”,可能需要在LPAC层面参与一些基金的重大事项和决策,该参与的参与,但不要管太多太死。这也是LP专业化的一点, GP虽然一方面欢迎各方LP投,但同时也担心这个LP的想法、做法会不会跟别的不一样,或者会不会影响项目的走向。LP的专业化程度也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这是我们在中金资本平台上,从LP和GP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些心得。

丁大立:谢谢各位嘉宾,说得都很不错。

我稍微总结一下,谈到GP、LP的关系,首先是专业,这个行业还比较年轻,整体上LP的专业度,普遍来说可能还不如GP专业度强。因为LP一方面是比GP产生得更晚,组成前的来源也比较有中国特色,跟传统的金融属性、投资属性来源不太一样,对LP要求也更高,有些专业性的点很重要。从关系建立的手段来说,沟通是关键,怎么样有更好的透明度,把事情说清楚,怎么样能够进行非常有效的深入的进行沟通。

LP的投资策略和选择GP方法的调整和改变

丁大立:接下来进入下一个主题,从去年开始不管是投资还是募资,都有断崖式的下降,特别是人民币上。请各位跟大家分享一下,从LP的投资策略和选择GP的方法上,有哪些调整和改变,GP有没有根据市场的不同情况在投资、募资上做一些调整?LP的要求如果有改变会不会随着这上面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募资策略或者退出策略?

丁岩松:从投资策略来说,这几年做了一些的调整。例如以前我们是比较喜欢稍微综合性的、赛道宽一点的GP,这些GP往往有非常好的历史,通过归因分析可以算出来,他们靠什么来赚钱,这样比较有信心判断哪些GP具有可复制的投资能力。当我们进入到目前投资的深水区的时候,赛道开始变的窄一些了,我们开始更专注产业落地、专注硬科技。这时在对GP的选择上可能也会相应的做出调整。比如,现在更加喜欢一些稍微细分一点,的确比较专注的GP,他们最好结合了金融背景、投资背景,以前的产业背景,甚至有些创过业,在产业里面打通过供应链。这些具备综合能力,小而美的GP,我们其实挺关注的。

作为母基金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发掘黑马、和那些小而美的基金。但现在黑马跟以前的黑马不太一样。几年前的黑马可能是大型的头部大机构出来的厚积薄发型的核心人物,而现在黑马的数量更多,从注册备案的基金管理人的数量上可以看这一点。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焦虑感,不想错过好的黑马,但也怕投到不如人意的黑马。所以从黑马策略角度,我们审核的标准更高了,希望投资团队能有比较综合的产业布局落地的能力。我个人感觉这跟前几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

王俊峰:刚好上周和一个市场上非常主流的财务顾问开会,反馈的情况确实让我比较震惊!今年上半年结案的项目全部是去年启动的项,今年上半年开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关闭。资金供给比较紧,投资者心态偏保守。从市场表现来看分化明显,一些有收入、有利润,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的项目上一票难求。往往在B轮、C轮,不上不下的项目,恰恰是最难的。

我们在去年上半年敏锐地看到了整个市场的变化,主动放缓投资节奏,耐心等待合适的买点。去年上半年,整个医疗市场非常疯狂,很难算出合理回报区间。我们选择主动放缓投资节奏,今年上半年明显看到项目价格趋于合理。适当放慢节奏,可以慢慢投、挑着投,优中选优,寻找最好的,而不仅仅是OK deal。我们习惯于做横向比对,同一时期哪个项目相对最优?与历史上投资的比较好的项目相比,是不是更有的潜力?把标准定高一点,坚持投资基本面,避免掉到坑里。

最后,我们要在企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给被投企业带来更多的帮助!去年君联医疗基金有20家企业成功募集50亿。今年上半年,11家企业募集超过28亿!做到这个数据并不容易。但是对这些被投企业来讲,子弹充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于立峰:最近都在谈策略,现在在这个时点上谈策略问题,站在GP的角度首先看到三个基本面:

第一,中国的VC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国的VC行业和美国相比,相当于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现在是2.4万家的GP,相当于美国的7倍到8倍的投资机构。2.4万多家的投资机构管理总的资金量大概13万亿,13万亿的水平相当于美国现代VC机构管理的1/8。总的GP机构相比美国是7到8倍之间,资本总量是1/7到1/8。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处在百舸争流,资本总量管理不够。这对GP也好,LP也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挑战。在这种挑战当中,把它定义为“百舸争流,奋进者先”。2万多家机构13万亿,这是第一个基本面。

第二,现在宏观的经济环境下,存在双向同时下走,这种情况下今年上半年整个行业的融资总量和投资总量都在断崖式下跌,LP、GP都处在谨慎保守的观望阶段。

第三,科创板的推出带来一波新的创投个体,从挂牌到现在的市场反应来看,确确实实反应了对科创行业的一种商场期待,对GP和LP来讲多了一个退出的通道。可见,科创板的推出有多大的引导作用,也相信对这个行业有比较大的引领作用。

未来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真正引导高科技企业发展。这个过程中对VC来讲更大的强调科创先行。

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当中,更多注重从模式创新转移到机会创新,投资机会不再显现,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更大的考验是价值发现能力。基金投资策略和机构的发展模式应该更多的朝着精品化和专业化发展,回归到VC投资的价值发现本质,这是所有的投资机构未来策略上的最大的调整。

以上是我说的三个观点,谢谢大家!

袁宏伟:我很赞同于总的观点,作为一家在创投市场上已经有二十年历史的机构,我们确实感同身受。今年的形势确实变化非常大,宏观上的变数直接影响着投资决策,这里面喜忧参半、有好有坏,一方面是宏观上的国际环境对国内的高端智能制造业、智能硬件这块,实际上有一个相当的推动作用。原来我们可能很多的产品得不到一些大的产业应用机会,因为来源于境外的成熟硬件供应商对市场的垄断,现在国内的创新企业可能会有一个局部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在投资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

同时,科创板的开板对我们早期的这些机构退出确实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个市场还是要靠有个这样的合适、长期的退出渠道来去给我们整个VC行业实现最初的预想。

这次科创板的推出,对早期创投机构,确实是一剂强心剂,大家也看到了超过90%的上市科创企业都有早期机构的身影。

松禾投资也有四家,在首批25家上市名单中,占比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也希望,而且预期有更多企业在排队的过程,这都是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就像刚才于总讲的上半年的统计私募股权这一块投资,包括一线机构的募资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下跌达到超过90%的比例,这个比例很惊人。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有很多政策的不到位和不对称反而在这种形势下阻碍了整个社会被实体经济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这些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国内的企业都是靠间接融资为主,主要以贷款方式或者债的方式,真正投入到实体经济,以股权的形式参与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基协统计的13万亿私募股权资金中,大部分通过配资的方式投到pre-IPO的阶段,甚至是以明股实债的方式进入市场。这部分资金如果扣除的话,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股权基金,早期投资可能只能是一万亿左右的水平。但是,这个市场上恰恰是早期投资对投资人来说有更好更稳定的回报。

早期投资的估值应该说合理性会更高一些,反而IPO这一轮由于大量的资金涌入,非股权、明股实债的资金涌入把pre-IPO价格推高到一个相对来说泡沫风险更大的估值阶段。这也是我跟二级市场投资人在交流时他们所担心的。他们说,你们一级市场并不缺钱,比较起来私募股权这一块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13万亿,但是阳光私募这一块只有四五万亿。

也就是说,一级市场的金额比二级市场接盘的资金金额还要大,必然出现的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倒挂。所以,实际上我们在股权这一块,真正做到支持实体经济,用合理的估值投资到早期创新实体的金额还是太少了,这需要GP和LP携手领域中去多做工作的,把道理讲给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人去听,让他们真正的合理的投资到股权领域。这是GP、LP共同做的一件事情,谢谢!

谢玉娟:我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一讲想法。为什么实体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低迷?来源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过去十几年间到达了一个瓶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方向的应用无疑是未来十年长期的机会。去年开始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是产业链上的国家位置和话语权的争夺,中美科技树将分叉,这对于中国科技类的投资反而是正当时的机会。但一说到科技类投资很多投资人共同的感触是风险很高,因为投资逻辑并不像投移动互联网项目的逻辑,可以筛出来一批项目。技术型投资很多情况面临的是0和1的关系,如果投的阶段早,很多项目在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节点前会活的很挣扎。我个人认为投技术类的早期项目,非常重要的是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把握两个要点:一个是中国心,一个是世界眼。

所谓“中国心、世界眼”,是基于对产业链未来趋势的动态变化和产业链格局理解,思考中国从产业链不同环节上推进整个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思路,整合全球的技术资源去提升产业效率,促成产业技术升级角度分析产业链上投资的机会和私募股权机构参与的环节。

在对投资进行卡位布局时,投资机构要考虑布局产业链上能够成为引擎级的动能公司。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节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落地到微观层面需要分解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链,产品链和产品形态决定了公司在产业链生态圈当中的地位以及竞争优势。而一个公司是否能做成平台级的公司,要重点考虑其支持产品链创新的技术链优势和价值。这就需要从技术口径分析上下游的技术脉络,只有从全业态技术链的角度去考虑才可能抓住技术链的核心点,布局有可能成长为有全局优势的引擎级公司。

创东方从2017年开始在投资布局上更注重布局一些在相关产业链技术型公司里面有非常强的单点技术以及系统工程能力的公司,而这种公司的业务形态是更接近于实际的商业场景落地,更接近于客户市场,本身有单点的技术优势和整体商业优势,所以可以整合其他的技术提供商来推进技术在具体场景的落地。

这样的公司行情好的时候春江水暖鸭先知,业务会更快起量,行情不好的时候基于自己在细分领域落地场景的优势还是可以有自主的造血能力,同时他们对于整个链条上的行业动态更为敏感。创东方基于对他们的投资,更深入地了解和追踪上下游技术应用的趋势及节奏,到了合适的时候对赛道做一个布局。去年到今年布局了几条赛道上的重点项目,一个是三维视觉的产业链,一个是自动驾驶产业链,另一个是半导体设备产业链。

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内顺着产业链做布局卡位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聚焦卡位上游在芯片、传感器、算法等方向有单点或局部技术角度有优势的技术型公司,另一方面布局在应用场景有整合资源能力和基础技术能力,同时促进和技术型公司结盟,梳理产业链的发展思路,这样才可能在未来中国十年或者二十年科技发展应用大浪潮当中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有敏感性的位置,才能真正有能力实现基金的良好收益,实现GP跟LP之间的共同诉求。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产业,从产业的角度反过来想投资需要做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孙威威:补充一个小的观察,市场有高有低,有夏天有冬天,冬天未必不是一个好事,淘汰弱者、马太效应,如果有真功夫,对于领先的基金来说反而是机会。

另外,从LP的角度,我们觉得2013-2015年这批基金也到了投资的后期,有的到了退出期的中间了。LP很关注DPI,GP做好投后帮助企业退出,通过并购、通过交易进行退出,这可能会是GP面对的一个挑战,这也是一个机会。如果退的好的话,LP还是非常愿意出资支持的,能把真金白银摆在面前的基金和GP大家都会追捧的。

主持人-丁大立:谢谢大家!我同意孙总说法,冬天可能是好事。对于LP来说本身就是资产配置,不同周期不同领域变化。在寒冬时希望真正好的LP留下来,优秀的GP无论是成熟的还是一些黑马,真正优秀还是可以拿到钱,可以得到LP的支持。

在今年去年我们投的新的团队、新的基金可能比以往更多。从某种角度来说判断GP的要点,早期的GP被投企业后续募资的能力特别彰显出来,很容易募资的都能够募到资,同一个赛道两家公司能否尽快融到下一轮能够活下来非常关键,这时可以看出来,否则LP想看一看也没有机会衡量。

在寒冬里面虽然冷,但是有别样风景,做LP来说有机会选择出更好的GP,这是我们的感触。

当然,对于GP的要求更高,确实对行业的认知深度和真正对被投企业投后服务,包括退出的要求更高。这点我们在选择时也会更加严格一点。

资本寒冬下,GP的筹资、募资之道

丁大立:最后一个问题,说到资本严冬,在座的很多GP处于募资阶段,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在座的GP都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筹资、募资,对新的GP有没有经验或者建议分享?

丁岩松:结合孙总刚才说的一点,现在某种意义上讲,当大家面对LP募资时,在展示业绩的过程中,首先要知道LP最关注什么。如果DPI是很多LP非常关注的指标,那么大家需要在这个指标上做一些文章或者做一些展示。

回到第一个点,GP必须要知道LP的核心关注点是什么,其次把自己创造价值的逻辑说清楚。以前某些创造价值的逻辑,我们的判断是将来可能已经不适用了。那么现在到底怎么创造价值?怎么深耕这个产业链,怎么有自己不同的投资策略,怎么在专注的赛道中能够把价值创造出来?我觉得这些理论和实践也是需要总结和归纳的,需要在LP面前展示出来。

最后,在募资难的大环境下,GP要跟LP说清楚自己的募资策略,以前不认为募资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可能不太看这个问题,但是当募资出现困难的时候,GP的募资策略就会比较关键。我们也通过分析发现,LP构成会影响到GP的投资风格。我们数据显示有些基金的打法和策略跟LP构成有很大关系的。从这个角度上讲,GP也要把整个募资策略跟LP讲清楚。

我个人感觉如果把这三方面都做到的话,GP的募资可能也没有这么难了。

孙威威:其实融资挺难的,从今年接触到GP团队大家还是蛮焦虑的,多的建议谈不上,个人的想法还是满怀希望做这个事,虽然时间轴长一些,但只要有好的投资策略,投资团队确实有自己的金刚钻,GP总是会有机会的。有可能融资花的时间长一点,只要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看好经济转型中的机会,刚才讲到的科技、产业升级中布局不够的行业,我觉得GP的机会还是蛮大的。

主持人-丁大立:我觉得确实寒冬时期,GP的募资不容易,但是我觉得是前面几年过的太舒服了。尤其对于一些初创的募资太容易,希望有机会多跟本土投资者LP有更深入的沟通,不断地反思,无论是投资还是投后管理、退出、基金管理本身多思索、多完善。

大家别急,钱还是有的,只要优秀的GP,花时间长一点都可以募到资本。像在座的LP都非常愿意跟大家交流和沟通一起来把市场做好。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文章来源:投资家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